環境生態系列叢書 E008
2008世界現況
<<開創永續新經濟>>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著;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台灣師大翻譯研究所 合譯
售價:新台幣400元
ISBN 978-957-30329-9-1 (平裝) 17 x 23
公分 2008年11月 初版
在慶祝《世界現況》發行25週年的同時,我們認為在政策制訂者、商業領袖和全世界的一般民眾們齊心打造永續經濟架構下,應該會有些巨大或革命性的創建。《2008世界現況》以全球的視野,檢視了可讓社會邁向永續的各種創新,包括再生能源、清潔生產、共有資源、貿易政策、永續財政,以及新的經濟指標等,議題廣泛而多元,並探討這些創新近期的發展潛能。這些創新都對重要的經濟假設和商業實務進行了反省再思,以期能創造可滿足人類需求又可保護地球的新經濟體。
【推薦】
「探討永續發展的頂級年度報告。」
――引自「全球掃瞄」《永續專家調查報告》。
「關於全球環境……最全面、最新、也是最受歡迎的摘要報告。」
――威爾森,普立茲獎得主。
【簡介】
驅動全球經濟的環境行動
環境議題一直以來被認為與經濟無關,但今日環境議題正在大幅改寫商業、投資者和顧客的遊戲規則。隨著先進的企業家、組織和政府等單位紛紛採取步驟,以創造前所未有的「永續經濟體」時,全世界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它環境問題而產生的創新,每年正影響著超過千億美元的資金流動。
在《2008世界現況:開創永續新經濟》中,看守世界研究員及其他重要專家強調了一系列會給長遠榮景帶來新機會的經濟開創,例如:
n
在2006年,估計有520億美元投入風力、生質燃料和其他再生能源的開發,比2005年成長了33%。初估在2007年會飆高到660億美元。
n
碳交易的成長現在更為快速。2006達300億美元;將近2005年的三倍。
n
創新的公司正在採取革命性且省錢的工業製程。以化學工業鉅子杜邦為例,在2007年他們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比1991年水準低72%,整個過程省下了30億美元。
突破性創新
過去兩年來,今日經濟世界中最主要的玩家,如花旗集團、高盛集團、KPCB、麥肯錫和威名百貨,已經宣佈了一些突破性的環境計畫;而許多大公司,也將其政治力運用在他們的投資領域:有27家大公司,包含美鋁、陶氏化學、杜克能源、通用汽車、全錄等,正積極地催促美國政府通過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立法。這是在兩年以前都是無法想像的事。
另一個戲劇性改變的指標是,近幾年來成立了575檔環境與能源的避險基金。此外,潔淨科技已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三大創業投資項目,僅次於網際網路和生物科技。再者,有54家銀行,擁有全球85%的民間專案融資能力,已簽署了一項永續投資的新國際標準:「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2008世界現況》引用的近期研究指出:至本世紀末,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損失會相當於全球經濟產出的8%。這份報告亦指出,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當會計標準也納入環境損失面向時,如非永續的森林砍伐、非再生資源耗竭、以及碳排放的危害等,那麼約有39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5%以上;其中有10個國家,縮水的範圍甚至在25-60%之間。
今日,我們有帶領全球經濟邁向永續發展的方法。
改革的需要
為防止全球經濟的崩壞,《2008世界現況》的作者呼籲政府政策應做重大改革,以讓投資遠離破壞性的活動,比如石油開採,轉向新一代的環境永續產業。明確的建議包括:減少補貼與課徵環境稅,讓價格反映生態成本。這份報告也主張,對大自然「免費」提供給人類經濟活動的服務,應進行完整的評估與定價,並描述目前在創造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市場上所做的努力。
「今日,我們有帶領全球經濟邁向永續發展的方法。」計畫主持人蓋瑞•賈納德和湯姆•普魯說:「現在的任務只是要把他們整合、將其規模放大,以使其成為今日經濟的標準規範。」
現在,如果人類要持續發展,必須進行比上世紀所見的都更深遠的經濟大變革。
《2008世界現況》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全球經濟正在毀壞自身的生態基礎。其引述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也是探討氣候變遷對經濟影響的「史登報告」
(Stern Report)作者尼可拉斯•史登,稱目前正在地球大氣層中進行的變化,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市場失靈。」
看守世界董事長克里斯多福•弗雷文說:「現在,如果人類要持續發展,必須進行比上世紀所見的都更深遠的經濟大變革。要達到永續的經濟,我們應該善用市場配置稀有資源的能力,同時明確地承認:人類經濟只不過是更為廣泛的全球生態系的一部分。」
【發現】
能源
n
2006年,企業界的研發部門花了91億美元在潔淨能源科技上;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在潔淨能源的投資則達到86億美元,比起2005年多了69%,且是2001年的十倍。
n
汽車的平均效能標準在日本即將提高到每加侖47英哩,在歐洲則是49英哩。自2005年開始,生質燃料的生產每年成長了20%。
n
澳洲、中國和加州計畫逐步淘汰白熾燈泡,而以效率為其四倍的省電燈泡(高密度螢光燈泡)取代之。
n
德國政府宣布要在2018年前關掉已運轉一世紀之久的無煙煤工廠。
n
全球碳排放權交易成長迅速,從2005年3億2,800萬公噸增加到2006年的11億3,1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
工業生產
n
創新的公司正在革新工業製程,以化學工業鉅子杜邦為例,其致力於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幅減量,並於2007年時將排放量減少到比1991年水準還要低72%,整個過程為公司省下30億美元。
n
紐西蘭「生態覆墊」(EcoCover)公司運用仿生理念,將本來要送到掩埋場的碎紙和魚廢料「升級回收」(upcycled),製成生物可分解的覆墊,可用來代替農業用黑色塑膠袋。這種產品減少農業化學品的使用,還可以保存水分、改善土壤。
n
桑地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Labs)的研究人員仿效鮑魚外殼的形成過程,研發了一種礦物質/聚合物的層狀結構,不但完全透明,且幾乎不會破裂。
農業
n
一份2003年的瑞典研究報告發現,以有機牧草飼養的牛隻,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甲烷,較以穀類飼養的牛隻少了40%,且生產牛肉所需的能源也節省了85%。
n
最近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發現:比起飼養在狹欄內的母豬,以圈養方式飼養的母豬的仔豬活產率較高。研究者同時發現,群養比起狹欄可減少生產成本達11%。
n
在挪威,幾家大型的養殖魚場發現,若是在鮭魚圈養池中放入清潔魚,就可以大幅地減少鮭魚身上寄生的虱子以及多餘的飼料,且清潔魚還能收成,做成飼料。鮭魚產量一如往常,不過廢棄物量能減少一半以上、致病源會變少,而且養殖場還能增加兩三種以上的水產。挪威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小型漁業業者每單位的到岸價值(landed
value)所創造的工作機會是大型業者的五倍。
n
在孟加拉,在稻田內養魚的農民已減少了10%的生產成本,且農場平均收入在短短三年內增加了16%,
n
史密斯牧場在2005年宣佈,他們只向不使用抗生素的供應商購買肉品。2007年Tyson食品公司宣布,他們所販賣給全國食品店或是餐館的雞肉,絕不再施打抗生素。
n
威名百貨
(Wal-mart) 宣佈在3至5年內,其在北美市場所販售的所有海鮮,都將採永續養殖。
物種保育
n
粗估全美各地共有超過400家的溼地銀行,濕地補償市場的全年市值超過30億;目前至少已有超過70個物種銀行;每年交易的物種信用額度,最高可達3.7億美元之間。
n
加州瓦爾坎建材公司在其土地上設定保育地役權,優先給瀕臨滅絕的德里沙蠅做棲地使用,並且成立銀行,販賣「德里沙蠅棲地信用額度」給有需要的發展商。
n
在南非、哥倫比亞和歐盟,不是正在考慮立法規定或鼓勵生物多樣性補償,就是已完成立法並頒布實施了。
n
中國退耕還林(Grain
for Green)計劃,以稅收支付農民獎勵金,以保護山坡上的森林植被,目的是要保護集水區和防洪,但也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財產制度與共有財管理
n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一資源若沒有私有財產制度,肯定會被過度使用。但數個有幾世紀之久的共有財管理案例,證明了並非如此。在巴里島(Bali),稻農透過社會網絡,集體協調稀有水資源的使用,而有近乎理想的農業生產。
n
共有財管理的點子又再度躍上舞台。以社會網絡共同管理的維基百科(Wikipedia)現在有250種語言,8百萬則英語詞條。
n
合作管理的社區農園越來越受歡迎,光是在美國就有大約18000個。同樣的,農夫市集的數目在1994年與2006年間成長了150%。今天,美國有超過4,000個農夫市集。
永續性的投資
n
已有54家銀行簽署赤道原則,共擁有全球85%的民間專案融資能力;根據聯合國報告,全球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於永續能源的金額在2006年為86億美元,與2005年的51億美元相較,增加了69%,交易次數增加12%。
n
現在有575檔環境與能源的避險基金。全球投資在潔淨科技(Clean
tech)領域的資金,於2006年增加了78%,達到29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創業投資項目。「潔淨科技」在中國和美國也是創業投資的第三大項目。
n
目前,登錄在CorporateRegister.com網站上的近15,000份永續性報告書中,有大約2,500份是依循GRI這個在「公開環境、社會、治理等資訊」方面,逐漸成為普遍可接受的會計原則。
n
300名以上的機構投資人,代表超過41兆美元的實力,已簽署了第五次「碳排放資訊公開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此專案要求世界上最大的2,400家公司必須主動申報其碳排放量以及相關管理程序。
財富與福祉的衡量
n
不丹將「國民快樂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而非國民生產毛額,制定為官方目標。
n
福祉是現在澳洲、加拿大、和英國等國家政策的目標,決策者們也愈來愈關心如何提升人類的福祉。
n
最近一份全球評估報告發現,至少有50個國家有綠色會計帳系統,且至少有20個其他國家正打算展開這類的計畫。
|